江蘇鹽城發生的自來水水源遭污染一事,成為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里最令人關注的公共事件之一。目前,該市已經恢復供水,但有些居民區存在水壓不穩問題,僅能保證基本用水。這一事件,給民眾生活和企業生產帶來很多的不便,也造成了不小的損失。
事情的經過并不復雜。由于一家化工企業向河里偷排污水,造成鹽城兩個水廠的水源地受到污染,進而導致鹽城市區大范圍停水。事件發生后,這家企業被責令關閉,其法人代表也已被警方采取強制措施。
在事態基本平靜之后,我們再來觀察這件事情,可以說既有欣慰之心,也有不安之感。欣慰的是,鹽城當地政府較為迅速地啟動了應急機制,在20萬居民遭遇停水的時段里,整座城市的運行比較有序,沒有商販因此而哄抬相關物價。且政府與媒體之間的溝通也較暢通,在信息公開方面沒有刻意隱瞞什么。比之過去許多影響較大的公共事件當中,一些地方政府選擇隱瞞或緩報等做法,鹽城政府這次在應急方面,有不少值得肯定之處。
不安之處則在于,此次水污染事件的肇事者——鹽城市標新化工有限公司在污染水源方面并非初犯,曾因偷排而被舉報,并遭罰款。但就是這樣一家企業,在曾經受過處罰之后依然置相關法律法規于不顧,一方面反映了企業領導者的法律意識與社會責任意識的缺乏,但另一方面,也反映出當地環保部門等機構所做的工作還是比較粗疏的,沒能進一步嚴格要求被監管機構。
更讓人有所憂慮的,則是鹽城當地針對環境污染的治理,行動趕不上認識。據新華社記者報道,鹽城城西水廠水源地附近小化工廠較為密集,這顯然是造成水污染的禍根。即便這些化工廠的建立有歷史的原因,但污染較重的企業密集地圍繞在水源旁邊,一旦發生事故,定然會殃及千家萬戶。據說當地政府早已有遷移這些化工企業的計劃,但久未付諸實際行動,結果導致此次污染事件。
在鹽城停水事件發生之后,有一種批評的聲音,值得引起重視。鹽城位于蘇北,比之蘇南的蘇州、無錫、常州等地,相對不發達,屬于后發展的城市。批評意見認為,蘇南淘汰下來的化工企業,被包括鹽城在內的后發展地區當作招商對象引進,結果對這些地區的環境造成了負面影響。
單就這一次的鹽城水污染事件來說,這樣的批評意見未必準確。且不說肇事企業未必是其他地區轉移過來的,只要這家企業不是在自來水水源附近,不是故意偷排,而是按照規定排放,影響如此之大的公共事件也就不會發生。不過,上述批評意見,作為一種現象,確實也是客觀存在。盡管很多地方領導曾信誓旦旦地表示,只轉移產業不轉移污染,但事實上,污染跟隨產業轉移的現象并不鮮見。因此,無論之前是否出現過類似的問題,各級地方政府的決策者,在這個問題上務必保持清醒的頭腦。
產業在不同地區之間的轉移,既有經濟規律作用,也可能源于較發達地區因為環保治理方面的壓力。應該承認,處于不同的生產力發展階段當中,人們對于環境污染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忍耐彈性的差別。這也是為什么在節能減排的達標壓力非常大的背景下,此前還曾曝出過一些地方違規推出鼓勵高耗能行業發展的優惠政策,有些地方則對淘汰落后產能表現消極,能推就推。
沒有哪一個地方的民眾愿意自己所生活的土地遭受嚴重污染,也沒有哪一位官員愿意自己主政的地方成為污染重災區——但是,在過于看重GDP指標的情況下,在利益的短期考量超過了對長遠環境保護的追求時,一些地方做出實際行動背離本性的事情,也不奇怪。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里,許多地方沒有做到堅持在發展經濟與環境保護之間求得平衡。這方面的例子,實在不少。而歸根結底,要解決這個問題,還是需要依靠落實科學發展觀。
一次嚴重的水污染公共事件,也使得我們再次看到中國環境以及治理的脆弱之處。一方面,在部門利益、地方利益等錯綜復雜的利益格局里,在環保監管部門的懲罰手段不夠強硬、現行環保行政體制還不夠完善的情況下,企業的環境違法成本往往甚低;另一方面,經濟的不斷發展與經濟發展方式的短期內難以迅速改變,構成一對突出的矛盾。在這種矛盾的支配之下,一些人為因素干擾了環境治理的成效。鹽城水污染事件未必是這種矛盾集中體現的一個樣本,但這起事件同樣警示人們須加深對環保問題的認識,加大保護環境的力度。 |